美捷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Medjaden Inc.

11 年

手机商铺

商家活跃:
产品热度:

公司新闻/正文

【2015 ISMRP大咖专访】张瑞稳:成功申请国自然基金的三个最关键因素

人阅读 发布时间:2015-11-14 09:16


2015年10月17-18日,由华誉出版社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海外校友总会、美捷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一届国际医学研究与发表高峰论坛暨第十九期同济医学论坛》于武汉隆重召开,324名国内外专家和科研管理人员参加了本次盛会。

在本次论坛上,Current Cancer Drug Targets主编;德克萨斯理工大学药学院终身教授张瑞稳为参会者带来了题目为《Principles in Grant Proposal and Study Design: One Step Back, Two Steps Forward》的精彩演讲。

 
张瑞稳教授在演讲中生动详细的讲述了基金申请的方法和要点,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1)基金申请面临的挑战;(2)基金申请的策略;(3)基金申请中常出现的问题;(4)建议和处理方法。

以下是《医学研究与发表》的专访

通讯员:作为22家国际知名杂志的主编、副主编、资深编委及著名的药理和毒理学专家,您一定接到不少来自国内外会议的邀请,请问您接受参加首届《国际医学研究与发表高峰论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您认为本次会议和其他的会议有何区别呢?

张瑞稳教授:这次有幸来参加MRP(医学研究与发表)的高峰论坛有两点体会:一是这个峰会水平高,具有国际和国内的竞争性,除了跟华誉出版社和美捷登的友谊以外,我觉得水平和竞争是每个论坛或者会议的关键点,我们的高峰论坛邀请的演讲嘉宾以及参会人员除了层次高以外,最主要的就是专业性。我们可以参加成千上万人的大会,但是你会在会中丢失掉,没有集中精力去解决一个问题,学习一个问题,讨论一个问题,所以概括起来这个词是“高”;第二个词是精,最主要的就是专业,讨论一个问题学习一个问题,关键就是要专业,我们这个高峰论坛是比较的专业的,集中在解决国际国内我们面临的中国学者发表论文和提高竞争力的大问题,所以在这里要祝贺(本次大会的圆满召开),我觉得可以用三个字,“高”、“精”、“专”(来概括本次大会),这是我选择远渡重洋来参加这个高峰论坛的主要原因。

通讯员:在您看来基金申请与科研和发表有什么联系呢?

张瑞稳教授:是这样,我个人作为一个研究者,作为一个基金的申请者和评选者,参加国际上十几个国家的基金的评审,我的体会是什么呢?就像是一个家庭,生活有两方面,一个是日常的家庭生活支柱,一个是你的家庭产出:可以有共同的成绩,也可以是孩子的成长,也有社会的认同。我们研究者来说也是差不多,你必须能够维持你的实验室,坚持你研究的方向,同时你必须有产出,作为科学家来说,我在国际国内提出个概念叫3P概念,第一个P是publication,第二个P是proposal,第三个P是program,这三个其实是结合在一起的。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你必须要有文章,必须有基金(资助),同时必须有自己的被国际国内认可的一个program。Program就像一个家,我们的paper就是我们的产出,就像我们的孩子可能有很好的学习获奖、运动获奖,或者上名校的最后成果,但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实验室)必须要有资金的资助,所以一个好的研究者必须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同时是一个开创者,要想新的题目,同时还要让全世界知道你做这个事。这些还不够,还必须申请到资金资助你的开创性的课题。

现在的社会,科学研究必须要有很强的资助,没有资助就好比人体没有血液,这个血液必须要靠自己去找来的,光靠别人输血不行,所以你必须打造一个国际国内承认的program。作为一个国际学者,我认为我们国内的学者对基金和对文章的需求和重要性都认识到了,但是对自己建立一个成熟的可持续的program认识不足,往往在忙于救火:赶紧把这篇文章投出去;(如果是)到了每年三月送基金,2月底才开始忙等等。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所以现在要多说两句,就是说基金和文章是结合在一起的,我觉得多年来国内国际好多编辑机构,比如美捷登公司,对这方面国内学者需求的支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支持文章,一个是支持基金。虽然我们不能手把手的教大家做一个program,但是把paper和proposal做的很强以后,往往长期下来,五年十年以后,就能形成、变成一个国际国内有竞争力的program。这是我的看法,所以简单回答你的问题就是,paper和proposal是我们研究者的孪生姐妹,一个都不能放弃。

通讯员:您在美国申请RO1基金(跟中国的国自然很像)或其他科研基金的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吗?美国的基金评审经验有哪些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张瑞稳教授:NIH RO1从资助的强度和要求的程度看,超过中国的面上基金,相当于重点基金。从质量上RO1相当于中国的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的NSF基金有相似之处,有学者基金、项目基金和类似创新团队的基金等。我有20年以上美国NIH的基金评审经验,也有国内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的经验,也当过一些评审组的组长等。相比较而言,我觉得从原则来说,国自然的评审是世界上最好的基金评审系统之一,与美国NIH的Peer review同行评议的系统差不多。据我了解当初建立国自然基金评审系统的时候借鉴了美国NIH的Peer review的经验。总的来说两者差不多,但是两者还是有差别,NIH的评议机制更具有透明性以及长期的稳定性,当然我们国家的基金经过长期的实践现在也逐渐稳定了。
NIH的经验对中国可以借鉴的主要有三点:第一,conflict of interest,利害关系的管理,这方面我国的基金还不及美国的NIH的规定严格和透明。NIH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了很成文的规定:什么是conflict of interest,什么不是。比如共同作者在三年内不能评审对方的基金,比如永远不能评审亲戚、家属、朋友的基金等,又比如师徒关系永远不能评审对方基金,并且这些评审是由社会管理的,评审专家的名单在评审之前一个月就已经网上公布了,全世界都在监督这些专家有没有conflict of interest。我们国自然的评委到现在还是保密的,有的评审后才会公布,不是评审前公布,这可能与我们的国情和社会结构有关。人情总是有的,关键在于怎么管理。第二,基金写作和基金审核的公开程度,NIH的所有基金都有标准的,网上有清楚的模式告诉你怎么写基金,换句话说NIH既是评审机构也是一个教练机构,它教申请者怎么写基金,它在网上每年公布几个写得很好的、获奖的基金,把名字拿掉、保密的材料拿掉以后公开,教大家怎么写基金,说明他们更开放。这就让我联想到,基金机构不是在卡学者,而是在帮助学者申请基金,期望你写得越好拿到更多,主要目的是帮助学者做更好的研究。不是在评奖,而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去支持更好的研究。第三点的差别,就是评审有了分数后,他们还有专门的人(program officer,也就是项目主任),可以与申请者随时交流,你这个基金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没拿到钱,如果改的话你能不能改,你该怎么改。我们的国家基金评审在世界范围内算是比较好的机构,比其他发展中国家优秀得多,那么从这三个方面还有比较大的差别,这是我的体会。

国内的学者,当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比较多,但是很多人不愿意当裁判员,怕得罪人,或者有些人误解裁判员是可以徇私舞弊的事。但是我建议很多学者有机会的话应该更多的争取当裁判员,如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请你评审,都应该积极地参加。即使大家在国际上评审基金的机会不多,但是你还是可以评文章,评审一些小的基金会的基金。这样有机会可以学习人家是怎么评审的,学习这些系统,至少可以去美国NIH网站上去看看他们是怎么教学者们写基金的。

通讯员:您是国自然基金的评委,请问您认为成功申请国自然最关键的因素有哪些?

张瑞稳教授:我觉得主要有三块需要注意的内容:第一就是积累,比如青年基金的要求可能不是很高,但是大的项目团队的积累很重要。第二就是立题,立题关键就是要新,新不等于能成功解决大问题,但是不新就没有意义。很多学者认为看看文章就可以了,参考别人的标书就可以了,这是不行的。新,主要体现在学科上要有创新性。我一直不太同意的一个说法是“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这样的说法在很早以前我们用来借鉴学习是可以的,但是目前我们的国家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一定要争取每一个项目要成为国际领先,如果在国际领先了,自然在国内领先了,一定要看到最新的东西。虽然对创新性的把握来说,年轻人比较困难,但是因为你没有以往的研究包袱,往往比成功的教授们可以更大胆一些。第三,就是要认真仔细,在过去评审中(初审、二审)基本上没有看到太多漂亮、整洁、完整的标书,很多标书不是这里缺一块就是那里缺一块,觉得申请者的认真程度不够。我经常说,申请国自然是一个选美的过程,是一个优中选优的过程,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要么成功要么等下一年再说,所以仔细很重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多人觉得我搭主题了,有很强团队,我有国家一流实验室,我马虎一点别人不敢不给我钱。但往往不成功就是因为某种缺陷,比如一个试剂选的不对,细胞株选的不对,或一个动物模型选择不对。另外,很多的学者照搬过去的标书。很多成熟的实验室每年都在写基金,觉得很多东西不需要重新写,直接抄过来就行,如果这样做评审专家一看就能发现问题。所以仔细是对国内学者的一个考验。评委都是国内外的专家,大多数专家治学很严谨,一点小问题他们也能看出来。虽然一点小问题被看出来不是多大的事,但是评审的学者就可能认为你对治学,你对研究的态度不认真,我为什么给你钱?你写个标书都不认真,给你100万、200万后你怎么会好好做研究工作?有这个怀疑的话就可能不会给你资助。

通讯员:对于中国医学研究者如何加强国际合作,您有哪些建议?

张瑞稳教授:现在国力比较强,不像以前我们出国的时候比较困难,现在国内学者出去的机会比较多,我觉得大家都应该有国际合作这个意向。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要有选择性,一定不能为出国而出国。我总是开玩笑,现在去美国有十年的签证了,如果你要去看美国,不需要用留学的机会去,随时可以去,也花不了几个钱,但是有“选择性的去”的意思是:在国外有学习的过程一定要对你以后的工作有用,要为我所用。第二个原则,就是要看小门不要仅仅看大门。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任何专业都要去名校,名校也有很差的实验室,也不要都跑到很有名的地方,比如你学做肿瘤的,不一定非要去很有名的肿瘤中心,大牌子有用,但是要实在,要看你学的那个专业在那里的实验室是不是国际上一流的。这个和大学生不一样,大学生要名牌大学,因为你不知道要学什么。第三个建议,就是现在的网上信息和交流的手段已经很好了,运用一些手段不一定非要见面,要先建立联系,尽量地多撒网,要了解相关专业国际上的专家,他们可以在美国,可以在英国,可以在澳大利亚,可以在以色列,也可以任何一个国家,你不一定非要去美国不可。一定要看专业,而不是看国家、看是不是名校。另外现在的国际交流多了,全世界很多人都想来中国看看,要利用好这些机会,时间长短不重要,关键是有没有效果。我要讲的最后一点国际合作,就是要实在,一定要出成果,这对我们很重要。大家的时间都很紧,其实国外的学者也不愿意来中国只是看看,或为了跟你有个一面之交,如果没有长期合作发展,这个关系不一定重要。我建议,国内学者要不卑不亢。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先谈好怎么合作,再来合作,一定要有长远的观点,不要等结果出来了再去谈怎么合作,怎么发文章,怎么申请专利。

张瑞稳教授个人简介

张瑞稳,Current Cancer Drug Targets(现代癌症药物靶标)主编。著名药理学家,毒理学家,肿瘤学家。美国德克萨斯州理工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执业毒理学家(DABT),美国科学促进学会会士(AAAS Fellow)。张教授是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医学及毒理学博士,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医学院(UAB)博士后(临床药理及药物基因组学),曾任UAB药理与毒理学、临床药理学终身教授,肿瘤药理中心实验室主任、德克萨斯州理工大学药学系主任。现任美国FDA顾问,NIH评委,为22家国际知名杂志的主编、副主编、资深编委及编委。受邀国际学术会议及世界各地学术研究机构作学术报告200余次。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引用8500余次,H-index 51)。

上一篇

论文编辑公司:帮手还是帮作弊---新华社瞭望周刊评论

下一篇

【2015 ISMRP大咖专访】张秀梅:中国医学科研学者应利用好网络资源

更多资讯

询价列表

暂时没有已询价产品

快捷询价 发送名片
    当你希望让更多商家联系你时,可以勾选后发送询价,平台会将你的询价消息推荐给更多商家。